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期刊导读

地方高等院校水工环学科办学的调整适应与未来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05

“水—工—环”是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与环境地质学结合后的通俗叫法,意指它们之间有着实践与理论上密切而不可分割的关系。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该简称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科领域内广泛沿用。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在传统概念内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自上世纪中叶以来其发展迅速。我国解放后不少地矿、教育等部属院校都建立了该专业,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直到1998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进行了第三次调整(1987年第一次,1993年第二次),该常设专业被分解,由此各高校办学也作出了适应性调整。

我校在提升为本科院校后,于1981年设立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在1998年该学科也做了相应调整,以专业方向的形式招生办学。迄今,该学科为各部委以及地方输送了约1 500名高级本科人才,也为学校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与其他高校不同的是,我校该学科仍然保留了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办学的模式,这在国内高校中是少见的。

一 办学调整

上世纪末,国家教委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取消了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地矿类,编号08108),将其作为专业方向部分划归到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0)、部分划归到环境工程专业(0)中。一方面,体现了国家教委减少专业数、拓宽专业面、增强本科毕业生适应性的办学指导思想;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该学科在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国内高校对此作出的响应是,普遍地将“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分离,前者或转变为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0),或转变为环境工程专业,后者或转变为地质工程专业(0),或转变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

1998年后,我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没有分离,而是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个方向继续存留,面向社会招生。2009年,学校更名为“桂林理工大学”后,该学科与环境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水文与水资源工程3个专业一起,组建了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作为环境工程专业下设的一个方向招生。对这件事,不少人存有疑虑,认为该学科应归到地球科学学院。当时的选择基于以下考虑:

首先,从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的发展历程看,该学科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了大量的生产实践人才,在资源勘查、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展现出来的压力也越来越显著,尤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地质环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与岩石圈的共同部分)。当前,学科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环境科学问题,比如地下水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地下水开发引起的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地面裂缝、地面塌陷以及土地利用等环境地质问题(陈余道、蒋亚萍等,环境地质学,冶金工业出版社,2004/2011)。“水—工—环”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贯的行业用语,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的简称,表明了该学科与环境科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在2011年6月1日我国实施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 610-2011)》中,明确了地下水环境评价的作用与地位。因此,该学科与环境科学接轨,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是相互适应的。

其次,自本世纪初以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虽然作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一个方向存在,但按照学校的部署,师资又一直作为环境工程学科建设的一部分,包括环境工程硕士点、环境工程重点学科、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办学以及重点实验室平台建设,表明该学科与环境类学科联系具有较长的经历,关系密切。相反,与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联系不密切。

二 办学适应

1998年专业调整后,我校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学科能够作为一个专业方向继续存在,完成招生、培养与就业等环节,旨在培养从事城乡建设、交通、水利、水电领域中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查技术与工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要求学生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力学基本理论、专业基本技能,具有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能对现代城乡建设、交通、水利、水电等工程建设中的岩土工程条件进行勘察评价,对出现的岩土工程问题进行分析、设计与处理;能够开展水资源开发、评价与保护等项目。毕业后可在相关部门的工程勘察院、设计研究院、科研院所以及高等学校从事岩土工程勘查、建筑地基基础设计、环境岩土工程评价与治理、地质灾害预测和防治、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监测、监理,以及城镇水资源评价与保护、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环境质量影响评价等工程技术及管理工作,可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