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各抒己见(一)先后看过几篇稿,……。几乎都是把“速写”拉成“长篇小说”,本来光溜溜的“白胖小子”挺好,却偏偏穿上一身“棉衣”,外加“皮猴”,还加上的哩嘟噜一大串毫不相干的东西。反而不那么美了。……我倒想建议‘月刊”干脆作几条规定,如多于多少字的文章不收之类。看国外杂志,大都写明初稿及修改稿收到日期.似乎对名家也…:…视同仁。几乎所有的稿都是“二进宫”的。我们用这个办法行不行呢?对杂志我有一点不满足:不够生动活泼,不够发人思索。我的想法,应多登些争论性的、探讨性的东西,尤其涉及概念、基本理论方面的,要有意组织。对头”在于U物上交锋。有论敌才有推动力,不同的学术观点才得以发展,看文章的人也才会动脑筋,。中国水文地质。的路子才会走出来。现在,各说各的,而且说的都很谨慎,唯恐出错,冒出来的新东西(那怕是错误的也好)太少。而客观实际都远比这生动得多。月刊能不能更活跃些更有生气些,脸别拉得太长?多一点竞争,打破“死水”一潭1武汉地质学院张人权(二)对。从钻孔中溶质的稀释计算含水层的断面流量”一文的意见,1.该文提出的并不是一种新方法,而是水文测井工作中早巳存在的“扩散法”(有的书取名“电解质法”,b.K.马特维也夫,1965)的翻版。从原理实质上看,两种方法都是将某种电解质溶液(一般为1Vacl)注入钻孔,由于地下水流过钻孔和电解质扩散,该种溶液逐渐稀释,通过研究这一稀释过程来推断流过钻孔的地下水量。而二者在工作方法上也有类似之处。但无论是原理上的严密性和方法上的合理性,文章提出的方法均远不及。扩散法”。2.从公式推导看,该方法有一个严重的缺点,就是对于扩散作用的处理不当。扩散作用与流过占孔的地下水量无关,主要决定溶液的浓度(或浓度的梯度),溶质的性质、扩散系数等因素,对于计算地下水流量,它是一种干扰因素,所以最好的办法是使它的影响尽量小。为此,就要尽量使盐化后钻孔内溶液的浓度与天然地下水的浓度差别尽量的小,“扩散法”正是这样作的,通常井液仅盐化到2克/升左右。而该文提出要盐化到200克/升。这样高浓度的溶液必然要强烈扩散。而作者也承认“描述溶质在含水层中的扩散过程,须用复杂的数学方程”,。要快速精确计算扩散系数是困难的”。因此是否能有效消除扩散作用的影响就很值得怀疑了。下面我们通过作者提供的例子和公式,作一个非常粗略的计算:利用原文图4可以查到下面的数据,co:25%,了:3小时,再根据作者提供的数据,5<’:o.2704米川、时。计算出了时间后溶液的浓度:C,:Cce—x9:25%·e—o.,:o:x3二11.1%。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经过所谓“半稀释时间。了之后,即使没有任何地下水流入钻孔,由于扩散,盐溶液已稀释到一半以下,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想像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求流入钻孔的地下水量。9.文章提出计算含水层总断面流量的公式为:Uem●as;F·Q.//。既然U为实测的水量(因而g也是),/;·g就应该是l/ass6Q::了,再乘//,其物理意义就变得无法理解。实际上, g相当于渗透速度/,正如水文地质学中有公式U:y.f一样,我们应当有公式Uam。e:二卜F,只不过文章提出的方法求出的甲不准确而已。4.从浓度测量方面看,。扩散法”可以在任何浓度上进行测定,并计算水量,每测一次,计算一次水量,最后求平均值。而该方法只是利用一个点来计算,即所谓半稀释点,但实际土为了求半稀释点,又需要多次测定浓度,求一条曲线,这岂不是事倍功半。从垂直剖面上看,。扩散法”是连续测量各深度的浓度,而该方法是非连续的测定一个深度或数个深度上的浓度,也不及扩散法精确。5.关于投盐量,作者的意见是。根据钻孔含水层水柱的体积,估算食盐的投放量。一般以每10升水加2公斤盐为宜”。按这种意见,据文章中提供的实例,口径o.204米,含水层厚56.20米的钻孔,我们计.算要投盐达672斤之多I而。扩散法。仅需6斤多盐。6.关于钻孔的过水断面如何计算,在。匆‘散法”运用中曾进行过深入研究:在不考虑过滤层的理想情况下应为4Rh,即由于钻孔的存在吸引了地下水流向钻孔,相当于钻孔断面扩大一倍,戎曰流过钻孔的水量增加一倍。文章提出。按孔壁半周计算”,根据是不足的。一6]一,.关于扩散系数,作者将渗透系数经比重改正,代表扩散系数,并采用渗透系数的单位米/昼夜。实际上,扩散系统的概念与渗透系数是不同的,它的单位是米。/昼夜,量纲也是不一样的。因而这种求法也是很值得商榷的。河南水文一队姚安国(三)对“关于渗人系数的讨论”一文的意见现按原文的顺序提出如下意见,仅供参考。1.公式推导的最后结果ap魑1——LAy-凸。x;实际上取aAx;Az—Ay,即取:地下水径流量:降水量一地表径流量这不是近似,因为蒸发量普通比地下径流量还耍大(厶z>(,cA,),这种方法抛弃了主要矛盾,所计算的 aA,已在误差范围之内,失去计算意义。2.取与某两个(文中取的间隔不一,如o.09一 o.1%,……,98—99%o等等)频率值相对应的径流量的增量(厶夕)和降水量的增量(A》)代替实际的降水量的增量(A》,一符号是我另加的)和与Ax'相适应的地表径流量的增量厶/是错误的,因为两者并非线性相关,即—Ay—年;Ay/—。虽然降水量及径流量的偏整系数均为c。;2c-,但离势系数值不可能相同,因为降水量各年的变化程度不可能与径流量的变化程度相同,如实例中c信,:o.44,c-。:o,21,就差了一倍。在模比系数/(与频率尸的关系图上,两条线不但不平行,而且各点斜率不一致并相交,c-较小,曲线的斜率小,增量小,相反,c-较大时,斜率大,增量大,故根本不存—Lay—为定值的条件。正如在文中50页的例中所计算的,c信::0.44,C-::0.2l,C-x>C信2,故当P